读史丨尊重在前,方能得国士无双
有个朋友,所在的公司最近接了一个项目,主要由他负责,但是每次出面谈判都有他们的一个副总。对方老板很介意洽谈者的职位高低,对他和项目组其他同事都爱答不理,只和这位副总说话。甚至于,如果没有那个副总在,这个老板就根本不理会项目组的人,跟他说话时,也是鼻孔朝天,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。
到最后,虽然合同签了,我这朋友和他的同事却都很不爽那个目中无人的对方老板,不愿意做这个项目。几经折腾,安排了其他新手来做,至于说最终结果,也就呵呵呵了。这是一个类似软课题的项目,好坏存乎一心,经验是否丰富、做得是否用心,外观上不大看得出,但是本质上却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”。
这种因为不尊重他人,而使自己利益受损的例子并不少见。即便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兵,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,不然别人为什么要用心帮你呢?
估计大家都听说过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”这句话,这背后有一个有关尊重的故事。
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,《史记》和《战国策》中都有记载。主角是名列我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。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,是晋卿智瑶(封号为智伯)的家臣,当时晋国有四大家族把持朝政,即智伯、赵襄子、韩康子和魏桓子。晋出公二十二年(前453年),赵﹑韩﹑魏共灭智氏。赵襄子和智伯结怨最深,屠尽了智氏家族200多口,并且把智伯的头做成了饮酒的首爵(光看这个,会觉得赵襄子这人真是残忍、可怕,但是如果完整地看完历史记载,又会感叹人性的复杂,因为赵襄子文韬武略,隐忍又决绝,而智伯如此下场也跟他自己的嚣张跋扈、不尊重他人有关)。
作为智伯家臣的豫让,以前也曾经在其他两大晋卿那里做过家臣、门客,即范氏和中行氏,这两家被智氏灭了之后,他才开始辅佐智伯。智伯对他非常宠信。智氏家族灭亡后,他逃到了深山中,说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我一定要为智氏报仇。”
于是,他更名改姓,假冒犯人,到赵襄子的宫中做厕所清洁工,借机刺杀。赵襄子上厕所,心中有所惊动,估计是豫让胸中复仇的烈火让他感受到了。他让人抓了这个在厕所涂墙的人,审问发现是豫让。豫让手里拿着利刃说:“我想给智伯报仇!”赵襄子手下都想杀了豫让,襄子却让人放了他,说:“他是个义士啊,我避开就是了。并且智伯死都死了,也没有后代了,他的臣子为他报仇,也算上是个贤人。”
豫让被释放后,又用漆把全身涂成黑色,却掉胡须、眉毛,变成乞丐沿街乞讨,他的妻子见到了都不认识,说:“外貌看起来不像我的丈夫,但是声音怎么这么像啊!”豫让听了,就吞木炭,把嗓音也变了。他的朋友说他:“你这种方法太艰难了,而且可能不会成功,说你有复仇的志气,你确实有,说你聪明吗,那肯定不是。以你的才华,如果去做襄子的门客,他肯定会宠信你。到那时候,你跟他亲密接近,想刺杀他比较容易,成功几率也高。”
豫让笑着回答:“为了先前的知己,来接近后来的知己,为了前君做后君的贼子,这是乱了君臣的道义。我现在做的这些事,是为了明了君臣的意义,和做事是否容易无关。”
襄子出游时,豫让埋伏在一座桥下。襄子经过时,马都惊了(豫让这复仇的烈焰让马儿都感知到了),襄子说:“肯定是豫让。”抓住桥下的人一问,果然就是。于是数落他:“你不也曾经服侍过范氏和中行氏吗?智伯灭他们以后,你不仅不报仇,还委身于智伯,帮他出谋划策。现在,智伯死了,你为什么这么执着地为他报仇?”
豫让说出了以下这段彪炳史册的话(这段话在《史记》和《战国策》中的记载一模一样):“臣事范、中行氏,范、中行氏以众人遇臣,臣故众人报之;智伯以国士遇臣,臣故国士报之。”我确实服侍过那两位,他们对我,那就是对待普通人,那我也像普通人一样报答他们;智伯对我,是像对待国士一样重视与尊重,那我也要以国士回报他的知遇之恩。
对别人认知、尊重程度不同,得到的结果竟如此不同。
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是:襄子听完豫让的话,感动流泪,叹息着说:“哎呀,豫子!你为了智伯,已成就了名声,我也曾经释放过你。这次不能放你了,你自己想办法吧。”士兵包围了豫让,豫让说:“我听说明主不会埋没他人的节义,忠臣不是为了成名才去死。你以前释放过我,天下人都称赞你的贤德。今天,我死了就死了,但是可否让我劈刺你的衣服,那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。”襄子听了,满足了他的愿望,脱掉外套给豫让。豫让拔剑,连刺三次,说“算是报答了智伯”,然后自尽。
所以说,世间没有什么圆满抵得过两不相欠四个字,豫让用生命回报了智伯的知遇之恩,这竟比让他苟活于世更重要,更圆满。
豫让行刺赵襄子,舍生忘死,备尝艰辛,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,但这个失败的过程成就了他的人格。江淹《别赋》有言:“乃有剑客惭恩,少年报士,韩国赵厕,吴宫燕市,割慈忍爱,离邦去里,沥泣共诀,抆血相视。”
同样是跟尊重与否有关的问题,孔子曾说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,孟子说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,君臣关系是双向互惠的,在豫让身上得到最好体现,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”“智伯以国士遇臣,臣故国士报之。”
再说说智伯这个人,也是一生狂妄,灭亡的原因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系。他对豫让是尊重的,但是对韩、魏两个家族,和他身份相同的晋卿却不尊重,本来是他们三家联合对付赵襄子的,胜利在望,却因为他在宴席上侮辱韩康子,戏耍别人家的门客,别人对他既恨又怕,最终导致了两个盟友临阵倒戈,终于功败垂成,身死国灭,为三家笑。好在他曾识别、礼遇了豫让,还能得到一片痴心报答。
虽说,时代不同了,没有了所谓君臣,但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,这一点是不变的,不尊重他人就要承担这样做的后果。比如,薄都扇到王立军脸上的那一耳光,历史竟由此改写,估计很多人都始料未及。
在历史上,韩赵魏灭智氏后,公元前403年(周威烈王二十三年),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。“三家分晋”,被视为春秋之终、战国之始的分水岭。司马光将其列为《资治通鉴》的开篇之作,其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: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……”,此事被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。
嗯,是不是扯到太远了,写到这儿,我终于也是无语啦……再说说我这朋友,和那个不尊重他人的老板,虽然说可能影响不了中国历史走向,但是估计公司的命运却会有点不同呢。